1.人體形態的概念是什麼?
人體形態是指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。在體質研究中,人體形態主要是指涉及人體測量和觀察的內容,包括人體各部大小、人體重量、性征、骨骼、體型及體姿等。有關人體各部大小、重量,即人體測量方面所研究的形態發育部分,在兒童生長發育研究中通常稱作體格發育。
2.人體形態的研究指標有哪些?
ヾ人體測量指標可分為長度、寬度、圍度及重量四類。
a.常用長度指標包括身長(≦2歲)、身高、坐高、上部量、下部量、大腿長、小腿長、全臂長、上臂長、前臂長、手長。足長等。
b.常用寬度指標有頭寬、肩寬、骨盆寬及指間距等。
c.常用圍度指標包括頭圍、胸圍、上臂緊張圍、上臂放松圍、腰圍、腹圍、臀圍、大腿圍及小腿圍等。
d.常用重量指標主要有︰體重、瘦體重(去脂體重)。
ゝ性成熟指標。在形態發育中用于判斷性成熟程度的指標。男性有睪丸、外生殖器、陰毛和首次遺精,女性有乳房、陰毛和月經初潮。
ゞ骨指標。全身許多部位的骨都可用于判斷骨的發育程度,最常用的部位是手腕部,觀察的指征是骨化中心的出現和變形、骨干與骨 的愈合。
々體型。體型是對人體某個階段形態結構及組成成分的定量描述。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是以人體測量數據為依據的Health-Carter體型測量法。
3.體重的概念及測量的意義是什麼?
體重指身體的重量。其包括脂肪重量和非脂肪重量(又叫去脂體重)。
體重是反映人體營養狀況和肌肉發育程度的指標。它受年齡、性別、生活水平、體育鍛煉、疾病等因素的影響,變動較大。例如一日內的體重變化是晨起時最輕,午飯後最重,晚睡前體重開始下降。標準體重不僅對普通健康人重要,對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尤為重要。運動訓練中體重的變化特點是訓練開始不久體重下降,四周後開始回升並超出訓練前的水平,同時穩定在一定的水平。一次激烈的比賽或大強度訓練,體重會下降2-4千克,但經過補充後很快會恢復。如果體重有持續下降的趨勢,可能是過度訓練或患某種疾病。
4.什麼是BMI指數?
BMI指數(即身體質量指數,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指數,英文為Body Mass Index,簡稱BMI),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,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。
| WHO(世界衛生組織)標準 | 亞洲標準 | 中國標準 |
偏瘦 | <18.5 | <18.5 | <18.5 |
正常 | 18.5-24.9 | 18.5-22.9 | 18.5-23.9 |
超重 | ≧25 | ≧23 | ≧24 |
偏胖 | 25.0-29.9 | 23-24.9 | 24-27.9 |
肥胖 | 30.0-34.9 | 25-29.9 | ≧28 |
重度肥胖 | 35.0∼39.9 | ≧30 | ──── |
極重度肥胖 | ≧40.0 |
|
|
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于BMI指數的測量,其中不適人群包括︰ヾ未滿18歲;ゝ專業運動員;ゞ正在做重量訓練;々懷孕或哺乳中;ぁ身體虛弱或久坐不動的老人。
5.評價心血管功能的指標有哪些?
心血管功能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身體發育水平、體質的強弱和體育訓練水平。在體質研究中,常用的有以下指標︰
ヾ心率。心率是指每分鐘心髒和血管搏動的次數。它是了解循環系統功能的簡單易行的指標之一,正常成人的心率為60-80次/分,有訓練的運動員可低至40-60次/分,正常人每分鐘心率在60次以下者為心動過緩;每分鐘110次以上者為心動過速。
ゝ脈搏。心髒搏動所引起的壓力變化使主動脈管壁發生振動,沿著動脈管壁向外周傳遞,即為動脈脈搏。每分鐘脈搏的次數為脈率。正常情況下,脈率應等于心率。
ゞ動脈血壓。動脈血壓是指心髒收縮血液流經血管時管壁所產生的壓力。動脈血壓的相對穩定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,血壓過低時血液供應差,身體各組織器官可因缺血、缺氧造成嚴重不良後果。如果血壓過高可造成心肌後負荷過重,左心室代償性肥大,最後導致心髒擴大,甚至心力衰竭。
々台階試驗。台階試驗是運動負荷試驗的一種形式,用于判斷人體的心血管功能,應用比較廣泛。目前國內外應用比較廣泛的幾種方法有︰哈佛台階指數、斯庫比克心血管功能指數、日本台階指數以及我國改良的台階試驗。
ぁ布蘭奇心功指數(BI)。布蘭奇心功指數=心率(次/分)×[收縮壓(mmHg)+舒張壓(mmHg)]/100。這一方法的特點是評定心率的同時,考慮了血壓因素,因而較全面地反應心髒和血管的功能。布蘭奇心功指數在110-160範圍內為心血管功能正常,平均值是140,如果超過200,應做心血管功能的進一步檢查。
6.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各指的是什麼?
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是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反映人的體質好壞的主要方面之一,它與人的體型、體格、機能、神經反應和心理等均有密切關系。
所謂身體素質,通常是指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,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。人們把人體機能在肌肉工作中反映出來的力量、速度、耐久力、靈敏性、柔韌性、協調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統稱為身體素質。
運動能力是指人體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,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大腦皮質主導下的不同肌肉(即主動肌、對抗肌、協同肌和固定肌)的協調性。
7.力量素質年齡變化規律及特點有哪些?
力量素質一般分為肌力和肌耐力兩種。肌力是指人體某一部位肌肉的最大力量;肌耐力是指人體某一部位肌肉在承擔一定負荷的重量(物體或體重)所持續的時間或次數。研究表明︰
ヾ肌力在男子17歲以前,女子15歲以前增長較快,其中︰男子12-15歲、女子10-12歲增長速度最快,為快速增長的突增期。男子18-25歲、女子16-20歲增長速度緩慢。男子25歲左右,女子20歲左右達到最高水平。
12歲前兒童時期,男女額肌力差異較小,13歲後後由于男子肌力增長較快,相反女子增長速度減慢,因而男女之間差距逐漸加大。到成年,女子的肌力約為男子的2/3左右。
ゝ肌耐力在男子18歲以前,女子12歲以前增長較快,男子22歲左右,女子20歲左右達到最好水平。10歲前男女肌耐力差異較小,11歲後男女的差距逐漸加大。
ゞ另外還有爆發力,上肢爆發力表現在投擲能力,如︰投擲標槍、手球。腿鉛球等;下肢爆發力表現在彈跳力,如︰垂直跳、立定跳遠等。
下肢肌肉爆發力,男子15歲。女子13歲以前增長較快,男子20歲,女子18歲左右達到最好水平。上肢爆發力的年齡變化趨勢與下肢爆發力基本相同,只是上肢爆發力達到最高水平後,可以達到30歲以上仍保持較好的水平。
8.速度素質年齡變化規律及特點有哪些?
速度素質的測試指標多采用50米跑或100米跑。有研究結果顯示,男子16歲前、女子13歲前速度素質發展較快,男女均在20歲達到最好成績。男女不同的是,女子13歲達到最好水平,其後至20歲階段,發展處于停滯狀態。女子20歲後水平趨于逐漸下降,而男子的高水平仍可保持到25歲左右。
男女比較可看出,12歲前男女之間的速度素質水平接近,女子約為男子的90%以上。隨年齡的增長,其差距逐漸加大,到成年女子的速度水平只有男子的80%左右。
9.耐力素質年齡變化規律及特點有哪些?
對耐力素質的研究,通常采用長距離跑、台階試驗或用儀器測試最大吸氧量、血乳酸等方法。研究表明,男子16歲前、女子12歲前耐力素質增長較快。男子20歲、女子13歲左右達到最好水平。女子14歲至18歲階段增長處于停滯,有事水平還略有下降。
男、女在青春發育期前耐力素質差異很小,隨年齡的增長差距逐漸加大,12歲前女子耐力水平約為男子95%左右。16歲後女子約為男子的80%左右。
10.靈敏素質年齡變化規律及特點有哪些?
靈敏素質現多采用4×10米往返跑、左右反復橫跨和反應時等測試指標。研究表明,靈敏性素質在兒童時期發展較快,特別是7-9歲階段發展最快。男女均在19歲左右達到最高水平,此後有緩慢下降的趨勢。
12歲前男女差異較小,男孩比女孩稍靈活些,此階段女子靈敏性約為男子的95%左右,年齡越小其差異越小。到成年時,女子靈敏性約為男子的85%左右。